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简称为艾滋病毒。AIDS为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高危疾病之一,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2023年12月1日迎来了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活动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
为进一步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健康发展,营造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促进广大群众熟悉艾滋病的防控知识,正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12月1日上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展了抗艾义诊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执行院长钟渊斌带领专家团队重点向前来咨询的群众详细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关常识以及艾滋病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意义,倡导科学防治艾滋病传播,树立关注艾滋、关爱艾滋病患者的科学理念。科室医生和护士并为现场群众免费进行测量血压等服务,并为群众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小礼品300余份。
通过此次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扩展社会群体对艾滋病的认识,增强了群众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为艾滋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AIDS的危害
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杀伤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力逐渐下降,出现肿瘤、病毒、细菌等多种机会性感染,直至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HIV的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可通过以下3种传播途径进行传播:
性接触传播:多见于同性恋、多性伴的人群通过无保护的性行为传播。
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通过产道、哺乳过程中,感染的母亲可能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血液传播:
1、可通过静脉吸毒、共用注射针具传播,这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
2、输血过程中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
3、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而被感染,如:牙科及外科手术器械。
4、日常生活中共用血液污染的剃须刀、牙刷、纹身等。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艾滋病还有其他的传播途径,正常的握手、拥抱、接吻、饮食均不会引起HIV的传播。
预防艾滋病的三大防线
1、预防经血液传播
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2、预防经性途径传播
聚会时少饮酒,以免出现“酒后乱性”、“酒后失控”的行为。
尽量少去“酒吧”、“蹦迪”等娱乐场所,避免接受不熟悉的人给予的烟、饮料等,因为这些东西里面有可能隐藏着毒品之类成瘾物。
发生性行为时,要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样才能避免感染艾滋病。
3、艾滋病暴露后预防
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如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体液交换行为,及早(不超过72小时)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降低感染风险。
暴露后预防应当在发生疑似感染行为后的72小时之内服用阻断药,服药越早,阻断效果越好。需坚持服用 28 天。